近日,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下發(fā)《關于公布2021-2023年度“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(xiāng)”的通知》,我市肥城市(桃木雕刻)、東平縣(漁家文化)獲此命名。
為進一步推動全省民間文化藝術繁榮發(fā)展,豐富群眾文化生活,弘揚中華優(yōu)秀傳統(tǒng)文化,我省于今年5月啟動開展2021-2023年度“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(xiāng)”評審命名工作。此前已被命名的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(xiāng)”“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(xiāng)”需要重新申報參加評審。申報內容要求為當?shù)刈罹咛厣?、最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民間文化資源或藝術形式。經各地市推薦申報、專家評審,全省共有62個縣市區(qū)、鄉(xiāng)鎮(zhèn)街道被命名為本屆“山東省民間文化藝術之鄉(xiāng)”,并將從被命名單位中擇優(yōu)推薦申報“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(xiāng)”。
肥城市特色民間文化藝術“桃木雕刻”源于公元前二十六世紀古代“桃符”,形成于隋唐,興盛于宋,至明清時期進入鼎盛發(fā)展階段,“肥城桃木雕刻”工藝歷經千年,代代傳承,得到了廣泛深入的發(fā)展,2006年、2020年“肥城桃木雕刻民俗”“肥城桃木雕刻技藝”分別被列入省級非遺名錄。肥城桃木雕刻造型精美別致,文化內涵豐富,雕刻技藝成熟,經過10多年的發(fā)展,肥城桃木雕刻工藝品已發(fā)展到30多個系列,4000多個品種,在全國各級手工藝大賽、工藝美術大展或博覽會上斬金奪銀,獨領風騷。
東平縣特色民間文化藝術“漁家文化”以端鼓腔、漁鼓等曲藝形式為載體。其中“端鼓腔”又稱“端公腔”或“端供腔”,傳說始于唐朝貞觀年間。流傳于東平湖的端鼓腔,在清代后期由微山湖傳入。一開始,端鼓腔只是神漢敬河神儀式上所唱念的“咒語”,后來逐漸增加神話故事,變成了一種獨具特色的說唱藝術,現(xiàn)為國家級非遺項目。漁鼓也叫漁鼓道情,當?shù)乩习傩战小鞍鸢鹜沧印?,其形式是用三尺三寸長的竹筒,蒙上豬護心皮,配上木筒板拍打發(fā)出響音說唱。一人邊演唱邊伴奏,右手拍擊漁鼓,左手敲擊竹板作為伴奏,東平漁鼓現(xiàn)為市級非遺項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