泰山“挑山工”是泰山上的一個獨特群體,
他們有著“埋頭苦干、勇挑重擔、
永不懈怠、一往無前”的群體特點。
39年前,著名作家馮驥才創(chuàng)作的泰山見聞式散文《挑山工》讓泰山“挑山工”形象躍人眼前,他們腳踏實地、堅韌不拔的攀登信念激勵人心。從今秋新學期開始,將會有更多人尤其是少年兒童通過文章認識、了解、讀懂泰山“挑山工”——《挑山工》一文入選全國小學語文統(tǒng)編教材四年級下冊。
“在泰山上,隨處都可以碰到挑山工。他們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擔,扁擔兩頭的繩子掛著沉甸甸的貨物……”1981年,馮驥才先生第一次攀登泰山,文章創(chuàng)作時,他沒有著墨于泰山的雄姿和勝景,而是把大量筆墨毫不吝惜地用于刻畫挑貨上山的山民,《挑山工》一文的開頭便是一幅泰山“挑山工“形象畫。首次攀登泰山,馮驥才不單單用一篇文章來描寫泰山“挑山工”,回到家后,內(nèi)心久久不能平靜的他拿起畫筆,創(chuàng)作了一幅畫作,畫中身穿紅背心的挑山工被重物壓彎了腰,仍舊一步步、堅韌地在陡直而似沒有盡頭的盤道上向上攀登。一文一圖,讓馮驥才筆下的泰山“挑山工”形象深入人心。
馮驥才對泰山有著深厚的感情,他曾表示,泰山“挑山工”有著讓人尊重的低調(diào),與泰山不張揚的特性渾然天成。每次攀登泰山都會給他不同的感悟,有對虔誠信徒的尊重、有登達泰山極頂?shù)幕砣恍木场⒂小吧仙饺菀紫律诫y”的真實體悟,然而最讓他念念不忘的,還是泰山“挑山工”帶給他的精神震撼。2013年,馮驥才第5次來泰,這次他專程尋找新一代泰山“挑山工”,回憶1981年初遇泰山“挑山工”時的情景,了解現(xiàn)下挑山工的工作狀態(tài)。
隨著社會的發(fā)展,進入新時期,泰山“挑山工”已不僅是一個工作群體,更是“挑擔不畏難,登山不畏險,坦途不歇腳,重壓不歇肩”優(yōu)秀品質(zhì)的時代載體。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泰山“挑山工”不敢在“快活三里”久留的故事,要求廣大黨員干部越是爬坡過坎越應咬定青山,乘勝前進改作風;2018年6月視察山東時再次強調(diào)要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(tài)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(tài),真抓實干,埋頭苦干,做新時代泰山“挑山工”。這與中國共產(chǎn)黨人的精神特質(zhì)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、中華民族偉大精神高度契合,對于激勵全黨不忘初心、牢記使命,為偉大斗爭擔當,為偉大工程奮斗,為偉大事業(yè)拼搏,為偉大夢想奉獻,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。
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,有教育界人士表示,《挑山工》入選全國小學語文統(tǒng)編教材四年級下冊,可以讓青少年通過名家名篇,更好地思考當代泰山“挑山工”能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。多年來,我市注重泰山文化相關教育,泰山“挑山工”是重要課題之一,通過組織中華泰山詩文大會、編寫校本課程、開展主題活動等形式,發(fā)揚和傳承泰山“挑山工”優(yōu)秀品質(zhì)。2019年,馮驥才曾給我市少先隊員回信,對于我市開展的相關青少年主題教育,他在信中表示“活動很有意義”,他說泰山“挑山工”有著“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、不畏艱難、頑強進取的精神”,他還在信中說“你們身在山東是有福氣的,挑山工就在你們身邊。你們從小就去主動地感受和學習他們,必將受益終身?!瘪T驥才還寄語我市少先隊員將來能像泰山“挑山工”一樣,敢挑重擔、腳踏實地、勇于攀登,讓人生充滿積極向上的光彩。
近年來,有關泰山的文章相繼入選中小學語文教材。曾有學者將馮驥才的《挑山工》和姚鼐的《登泰山記》、李健吾的《雨中登泰山》、楊朔的《泰山極頂》譽為泰山四大著名散文,而這四篇文章曾先后多次入選全國中小學生語文教材。其中,《雨中登泰山》這篇已被編入北京市初中三年級語文教材,《登泰山記》被列入全國高中統(tǒng)編語文教材。
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縮影,中華兒女一如既往地向往泰山、了解泰山、感受泰山。杜甫的《望岳》耳熟能詳;李白的《游泰山》六首讓人領略詩仙筆下的泰山;季羨林的《泰山頌》氣勢磅礴;徐志摩、汪曾祺、李健吾、臧克家、老舍等作家,都曾為泰山著筆。
《挑山工》
在泰山上,隨處都可以碰到挑山工。他們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擔,扁擔兩頭的繩子掛著沉甸甸的貨物。登山的時候,他們一只胳膊搭在扁擔上,另一只胳膊隨著步子有節(jié)奏地一甩一甩,使身體保持平衡。他們的路線是折尺形的從臺階的左側(cè)起步,斜行向上,登上七八級,到了臺階右側(cè),就轉(zhuǎn)過身子,反方向斜行,到了左側(cè)再轉(zhuǎn)回來,每一次轉(zhuǎn)身,扁擔換一次肩。他們這樣曲折向上登,才能使掛在扁擔前頭的東西不碰在臺階上,還可以省些力氣。擔了重物,如果照一般登山的人那樣直上直下,膝蓋會受不住的。但是路線曲折,就會使路線加長。挑山工登一次山,走的路程大約比游人多一倍。 奇怪的是挑山工花的時間并不比游人多。你輕快地從他們身邊越過,以為把他們甩在后邊很遠了。你在什么地方飽覽壯麗的山色,或者在道邊誦讀鑿在石壁上的古人的題句,或者在喧鬧的溪流邊洗臉洗腳,他們就會不聲不響地從你身旁走過,悄悄地走到你的前頭去了。等你發(fā)現(xiàn),你會大吃一驚,以為他們是像仙人那樣,是騰云駕霧趕上來的。 有一次,我同幾個畫友去泰山寫生,就遇到過這種情況。我們在山下買登山用的青竹杖,遇到一個挑山工,矮個子,臉兒黑黝黝的,眉毛很濃,大約四十來歲,敞開的白土布褂子中間露出鮮紅的背心。他扁擔一頭拴著幾張木凳子,另一頭捆著五六個青皮西瓜。我們很快就越過了他。到了回馬嶺那條陡直的山道前,我們累了,舒開身子躺在一塊被風吹得干干凈凈的大石頭上歇歇腳。我們發(fā)現(xiàn)那個挑山工就坐在對面的草地上抽煙。隨后,我們跟他差不多同時起程,很快就把他甩在后邊了,直到看不見他。我們爬上半山的五松亭,看見在那株姿態(tài)奇特的古松下整理挑兒的正是他,褂子脫掉了,光穿著紅背心,現(xiàn)出健美的黑黝黝的肌肉。我很驚異,走過去跟他攀談起來,這個山民倒不拘束,挺愛說話。他告訴我,他家住在山腳下,天天挑貨上山,干了近二十年,一年四季,一天一個來回。他說:“你看我個子小嗎?干挑山工的,給扁擔壓得長不高,都是又矮又粗的。像您這樣的高個兒干不了這種活兒,走起路晃悠!”他濃眉一抬,咧開嘴笑了,露出潔白的牙齒。山民們喝泉水,牙齒都很白。 談話更隨便些了,我把心中那個不解之謎說了出來:“我看你們走得很慢,怎么反而常常跑到我們前頭去了呢?你們有什么近道嗎?” 他聽了,黑生生的臉上顯出一絲得意的神色。他想了想說:“我們哪里有近道,還不和你們是一條道?你們走得快,可是你們在路上東看西看,玩玩鬧鬧,總停下來唄!我們跟你們不一樣。不像你們那么隨便,高興怎么就怎么。一步踩不實不行,停停住住更不行。那樣,兩天也到不了山頂。就得一個勁兒往前走。別看我們慢,走長了就跑到你們前邊去了。你看,是不是這個理?” 我心悅誠服地點著頭,感到這山民的幾句樸素的話,似乎包蘊著意味深長的哲理。我還沒來得及細細體味,他就擔起挑兒起程了。在前邊的山道上,我們又幾次超過了他;但是總在我們留連山色的時候,他又悄悄地超過了我們。在極頂?shù)男≠u部門前,我們又碰見了他,他已經(jīng)在那里交貨了。他憨厚地對我們點頭一笑,好像在說:“瞧,我可又跑到你們前頭來了!” 從泰山回來,我畫了一幅畫--在陡直的似乎沒有盡頭的山道上,一個穿紅背心的挑山工給肩頭的重物壓彎了腰,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。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,因為我需要它。(文 馮驥才) |